2024继续教育 加入小组

182个成员 173个话题 创建时间:2024-07-08

2024年工艺美术继续教育心得

发表于09-18 98次查看

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佳作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尤其是在80、90年代出口创汇时期,全国工艺美术行业齐发力,为国家的外汇储备添砖加瓦。

传统的工艺品既是文化艺术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传统手工在现代都市如此红火并流行,确实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有人说这是因为怀旧,是一种对往昔手工岁月的追忆;

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手工制作工艺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装饰和实用的性能、非遗体验课自己动手的乐趣,已经不可抗拒的在我们身边流行起来,她像风一样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

随着当今科技不断发展,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已在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日益发展的电子计算机,ai的出现,不但准确无误地进行数学运算,还能把一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代替着人们的脑力劳动。现代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代替人类双手去操作危险的工作或试验,且还在利用它从事艺术创作。如用它写字、绘画、绣花……推想不久的将来,人类手工创造的部分艺术品,以及制作这项工艺品的非遗技术渐渐就会被电子计算机之类的科技产品所代替。那么,过去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陶艺、编织、纸扎、玩具……手工制作之技艺,慢慢就无人详知了。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的手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的生产方式、非遗技艺本身。当今,日用品、工艺品琳琅满目,我们传统手工艺从业者也面临着商业化和现代技术的冲击

手工制作工艺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出自民间,服务于民众始终把实用和审美融合于一体,带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非为纯艺术现象。民间工艺美术植根社会最基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生生不息,构筑了基础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并对其他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作为工艺美术从业者,在融合现代设计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

传统非遗正在成为现代设计的材料库。比如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剪纸、宋锦都有这样的典型趋势,问题在于设计者只选用了"图像"本身,而剔除了制作图像的非遗技术以达成现代轻工业机器量产的目的,例如将木刻年画、剪纸、宋锦的图案扫成ai、psd文件,然后直接用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打印,印刷在文化衫、书签、卡纸上。宋锦等至少在材质上无可替代,而尤其是针对桃花坞、剪纸这种本身就是图案作为产品的非遗,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反而绕过了手工艺从业者本身,消费者花5块钱就能买到印刷品贴门上,本来花68块是为了买一副非遗作品,真的支持到手艺人,现在68去买印着图案的T恤了,非遗商业化了,手艺人爆单了么?在"让非遗火起来"的时代机遇中,手工艺从业者很多不仅没有"活起来",反而更饿了。比如我所从事的装裱行业为例,在过去几千年中,要裱画就只有手工装裱,用传统浆糊、湖州绫子、苏州宋锦,就算想省钱只用纸裱,民国时又称"穷裱",也必须得用上泾县宣纸吧,因为这些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生产才可以获得和制作。结果机器装裱出现后,材料以及装裱工序都和装裱截然不同,甚至没有关系,只能说还原了一个外观,起到了一个造型上的作用。机裱材料丝织品都是化工布背后一层热熔胶,加热可贴,纸也是现代造纸背面喷胶水跟便利贴一个用法,整个装裱过程就和用双面胶和贴画一样,把材料一顿拼贴就好了。机器装裱过的书画作品就是把纸用胶粘在化工布上,随着胶水老化,褶皱破损,想要重新修复发现撕都撕不下来,就像《女史箴图》100年前在大英博物馆被用胶水粘在了木板上一样。但是大部分人去装裱花几十块钱装裱一下都是机器装裱,因为外行并没有经验去通过外观去直观分辨好坏,就好比如果不从事宋锦织造就很难分辨交织宋锦,而在传统苏裱行业整条产业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们:宋锦(宋锦在古代就是用来装裱)、湖州绫子、泾县宣纸,在机裱中一律因为技术材料不兼容不可用,相当于一整个产业链被取代。更不用说也属于相关连技术的传统颜料制作技艺、丝织品染织工艺、宣纸精加工技术、湖州毛笔制作技艺、传统鬃刷制作技艺、马蹄刀制作技艺等。

所以作为非遗传承者,我认为自己有义务进行 科普工作,其实消费者也想要购买真正的工艺美术产品,支持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信息壁垒,也由于我们往往并没有意识到需要在互联网上提高技艺的能见度,让消费者一直被外围产品收割,而接触不到核心的文化。所以非遗体验课就是一个呼之欲出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起到了公众教育之职能,一方面让目标消费群体知晓了自己的消费对象到底是什么:非遗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产品背后,制作这项产品的技术。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