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机会走进苏州的大街小巷、乡镇村落,随处可见一座座古典园林或古民居的梁柱、门窗等处的精美雕刻装饰以及厅堂、书房内的各种小件陈设,造型优美、精雕细凿,可谓“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这些历史遗存凝聚着历代匠师的智慧,闪烁着苏作工艺的文化底色,是我们今天效仿的典范。

古建筑木雕装饰

园林建筑上的雕饰

民国以来苏州涌现出三位杰出的木雕匠师,他们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中练就了一身绝技,成为苏作木雕的继往开来者。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涵生

陆涵生(1905-1994),江苏无锡人,1910年到红木作坊当学徒,先学漆工,后学红木雕刻。

1930年,陆涵生到苏州一家红木作坊帮伙,乃结识了吴麟昆,遂拜其为师。1933年,他与吴麟昆合作了一件“红木荷叶面黄杨树根几”,收藏于上海博物馆。1937年苏州玄妙观西脚门“天凤斋”鸟笼店曾制作过两件精品鸟笼,笼上镶有象牙、樱木、檀香木等,造型优美、做工精巧。有一次,一汉奸儿子愿出六百银元买下,但业主因怕与此等人打交道而未成。还有一次,国民党一高级将领也愿出同样价格买下,同样被婉拒。当时有个无锡人也制作了一件精品鸟笼,除用紫檀木等名贵材料外,还由查惠铭作金银丝镶嵌,时值十件纱代价,后出让给上海广东路文物商店,价格五百余银元。这个无锡人就是陆涵生。

陆涵生 黄杨木雕“五龙戏玉环”

1954年,苏州红木小件生产合作社引进人才,陆涵生来到苏州,其时已达天命之年。1958年,省里领导要求苏州红木雕刻厂(原红木小件生产合作社)为人民大会堂江苏厅赶制一批室内陈设,陆涵生挑起了设计重任,其中有红木雕刻“江山如此多娇”落地大屏风、什景架等红木小件和苏式家具等。1958年,陆涵生被推荐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深造,当年被授予“老艺人”称号。

1962年,北京团城举办首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会。当时在陆涵生的主持下,已挖掘传统红木小件产品四百多种,投入生产二百多种。陆涵生设计制作的黄杨木雕“松鼠树根几”、红木雕刻“双龙树根几”、“梧桐叶臂搁”等引人注目,《人民日报》,香港《大公报》辟出专栏报道,朱德委员长、习仲勋副总理等亲临观摩。

1964年,江苏省对外经济部门在香港举办“江苏省工艺美术展览会”,陆涵生设计的红木明式卧房家具一改民国时期中西合璧、明清混合之风,强调了苏式家具的传统风格及其实用功能,为以后红木传统家具的大批出口作出了示范。

陆涵生 红木雕刻“双梧桐叶臂搁”

直至晚年,陆涵生还设计制作了一批精品佳作,如红木“鸟笼”,黄杨木“五龙戏玉环”,“荸荠花生”,红木雕刻“双梧桐叶臂搁”,牛角雕“水出五螺”等。1979年,陆涵生已逾古稀之年,仍被推荐为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和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的代表,虽因下半身瘫痪而未能与会,但他在这次大会上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家(后改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殊荣,当时获得这一殊荣的全国仅三十四人。

陆涵生结合自身实践对苏作木雕作了精辟总结,概括为“空、松、玲、洞、巧”五个字。空,即从正面可以看透反面的表现,达到无中显有,有中隐无,凸显出空灵飘逸之感;松,即不过度繁琐,展现出轻松活泼之态;玲,是精致灵巧、八面玲珑,显得特别灵动乖巧;“洞”,是指造型天然成趣,洞内不平行,内中有起伏;巧,是构思奇巧,雕琢巧妙,达到奇藏险,妙生趣的视觉效果。

“雕刻状元”吴麟昆

吴麟昆(1895-1978),江苏武进人,有“雕刻状元”之称。他出生前父亲就已亡故,家庭生活困苦却又十分喜欢手艺,年幼时制作的春灯十分灵巧,制作的纸鸢高升不坠。

1911年,吴麟昆到上海新北门红木小件作学艺,1919年到苏州护龙街(人民路)塔泥巷红木作“搭作”。来苏后接受的第一桩业务是为“读雪斋”古玩铺制作一对用于放置青花古瓷坛的红木梅花盘香几,瓷坛原盖缺失,尚需配置。所配红木盖与古瓷坛极为协调,盘香几更是玲珑剔透,店主十分满意。自此,苏州古玩业及收藏界都知道了吴麟昆的大名。

吴麟昆善于制作卯榫结构的红木小件。1933年,他与陆涵生合作的“红木荷叶面黄杨树根几”,由几身和几面组成,高七十公分,直径九十公分,几身以黄杨木雕成树根,几面雕刻一张翻卷的荷叶。几面荷叶是用若干小木块拼接而成,每一暗处均锲入定榫,拼逢则被巧妙利用为叶脉,结构紧密、制作精良,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他还制作过一座高一尺五,阔二尺的象牙牌楼,均用碎料锲入暗榫制成,牌楼四根主柱用黄杨木再盖上牙片,四角以匿角法去棱凹进,竟然看不出任何接纹。

1935年以后,吴麟昆专门从事破残古铜器修复,不论折耳断环,或是缺足裂身,都能妙手回春。他还善于做旧,将修补的部分模仿成具有坑锈或水银钴的古铜器一般。由他补上的花纹和铭文,其刀法气韵更是惟妙惟肖。彼时,苏州有个仿古铜器工场,主事者周梅谷诚邀吴麟昆担任刻版制模工作。吴麟昆可以按照拓本模板图案纹饰一一反雕,不仅形体规整正确、而且线条挺括流畅。现苏州博物馆尚保存有当时他雕刻的一些模板,观者无不惊叹。

吴麟昆还擅长雕刻印章纽兽和砚台,纽兽体态自然,气势威猛。他刻过一方端石“猫儿砚”颇有情趣,该砚呈圆形,正面雕刻一只倦伏的猫,似在戏弄砚池内的一颗樱桃,背面是一片桑叶,雕有一条蚕和几只蚕蛾,端石的“眼子”被剐下,凹势作水池,“眼子”却制成猫眼珠镶嵌在猫眼内,实为匠心独具。

1950年代,吴麟昆进入苏州红木雕刻厂,被首批授予“老艺人”称号。他的代表作有红木小件“梅花盘几”、“如意花座”以及各式红木盆架、花几、瓶座等。他设计绘制了红木装饰艺术图两册共120幅。尽管此时他年事已高,却仍将自己生平学到的—技之能,一识之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雕花赵”赵子康

赵子康(1904-1977),苏州木渎人,1917年学艺,1920年代初即参与建造苏州东山雕刻大楼(即春在楼)的木雕、砖雕,1923年到上海“雕花作”从事木雕。

1926年,他从上海返乡以后曾为木渎说唱班子孙家班修补“灯担堂名”上的一只狮子,受到业主赞赏。于是,业主又委托他制作一堂“灯担堂名”。所谓“堂名”,是旧时说唱班子为四乡八邻婚庆喜事演出用的装饰道具,形似画舫般的小型木厢房,可由六至十二人居内吹拉弹唱,演出完毕即可拆卸装担挑走。“堂名”多以红木制就,配以挂络、插屏、牌楼、栏杆、窗格等,雕镂龙凤、花鸟等,柱头还雕有狮子、走兽,四周饰以灯彩,玲珑剔透、精美无比。赵子康花了整整四年才得以完成。以后孙家班子流动演出时,观众无不为其精美的雕刻而喝彩,自此,“手艺高,雕花赵”的声名不胫而走,驰名苏南。

民国初期 红木雕刻《灯担堂名》 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

民国时期,苏州木渎严家花园大修,赵子康专为亭台楼宇作雕刻装饰,整整干了三年。1930年代,木渎灵岩山寺院修建大殿,年仅三十岁的赵子康便承担起整个殿宇内的雕刻装修重任,包括佛座的全部设计与雕刻。他带领十几人断断续续一直干了十七年。1950年代初,有关方面为修缮古典园林里的雕刻装饰,曾遍访能工巧匠,最后找到赵子康,经他镶补雕刻的狮子林“真趣亭”内六扇残缺不全的长窗和拙政园“留听阁”内“岁寒三友”破损飞罩,均能做到与原物无二,尤其是后者,原物缺损了三分之一,却可修补得天衣无缝。至今,这堂松皮斑驳、枝竹挺秀、鸟雀传神的双面飞罩依然是人们观赏的瑰宝。

赵子康 拙政园 “岁寒三友”飞罩

1950年代末,赵子康进入苏州红木雕刻厂。他创作了许多雕刻艺术品,如红木九龙独座椅、黄杨木雕巨龙、鹊梅笔筒等。九龙独座椅雕镂精微,气势不凡; 木雕巨龙龙头昂首,龙身腾挪,龙尾高翘,龙爪有力;鹊梅笔筒巧借材料形状制成梅花形筒体,四周深雕多枝老梅,21只喜鹊分布其间,形态活泼,一派欣欣向荣。

赵子康 黄杨木雕“东方巨龙”

赵子康 黄杨木雕“鹊梅笔筒”

赵子康善于吸收其他木雕流派的长处,形成了以写实方法运力的特点。如花木叶子筋脉,本地的传统刻法往往从叶根刻起,他吸收“金华派”从叶头上雕刻的方法并加以变化。又如建筑雕刻上的“结子”,有百吉、如意、花篮等几十种,每一种他都能演化出不少花色。赵子康的制刀、磨刀、运刀别具一格,一百多把刀具磨得有棱有角、厚薄均匀,雕刻时善用腕力,线条挺秀、疏朗圆活。他的刀法可用“变”“清”“破”三字概括,“变”是变化多端,不生硬呆板而富有刀法意趣;“清”是轮廓刻画挺拔,层次清晰,绝不模棱两可;“破”是不墨守成规,不落窠臼,刀随心走,得心应手。现从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藏浮雕地屏“虎丘全景”即可看出他的技艺功力,树木、山石、建筑,棱角分明,刀峰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