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严立亮
受经济大环境与玉雕行业发展瓶颈等综合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玉雕师逐步感受到了传统玉雕市场的寒意。无论是作品创意、材料价格还是销售渠道,我们都在谋求转型之路。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玉雕工艺,它的形成、继承和发展,是沿着一条从祭祀到宫廷、衣冠到文玩、神秘到世俗的阶层不断下沉的轨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性,传统玉雕所具有的农业社会属性,不可避免的土地基因使得今天的玉雕市场成为一个极为特殊的市场。今天,大数据连接的网络化时代,传统玉雕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已很难适合当今文化大发展的内在要求。
传统玉雕单打独斗型的“家庭式作坊加工模式”,由于缺乏定位、创作、营销的专业性,忽视人员、岗位和部门的互补性,在现代产业结构的商业化竞争中,在艺术养份、作品质量和商业模式上,很难延续持久的战斗力。
以自我为中心的“各自为营式单打独斗布局”使每个大师工作室都相信着自己的能力,坚守自足,鲜于合作,往往以己“身单力薄”之技,打开局面。一段时间内,看似各个大师工作室合力形成了“×派玉雕”、“×帮玉雕”,风起云涌,各领风骚十几年,实则是大环境所致。散沙式格局,终究难以形成经得起市场考验的合力力量。
当然不可否认,当代玉雕无论从材料、题材、工艺和审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满足了现代人们欣赏、消费、收藏、投资和经营的各方面的需求。尤其是金融理念和产品的注入,客观上建立了传统玉雕的投资可行性,也逐渐形成了以“材质”认定玉雕作品优劣的公识。这种愈演愈烈的“拼材质”的“伪公识”,造成了“面粉贵于面包”的不合理现状,是非常不利于玉雕行业的健康发展的。同样,一昧“拼工艺”而破坏天然原料美的作法也是不可取的。
当玉雕的商业价值被放大后,价值趋同是必然的。对于生产者来说,“拼材质拼工艺的价值观”流行的结果是,什么原料卖得好就做什么原料,什么题材产品卖得好就做什么题材。这种“唯材质”、“唯题材”而造成的是产品的“模仿”、“抄袭”之风盛行,我们看到的是产品的千篇一律,作品的严重雷同。其实,工艺美术品虽然有实用功能性,但是在创作它并不等同于模仿或抄袭,这样的结果也违背了中国玉雕8000年发展的艺术规律。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玉雕所谓的“转型”首先要从转变“观念”出发,迫切需要从传统的认识理念和方式中解放出来,用全新的思维与手段去探索玉雕产业的模式创新,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接受和享受玉雕功能、艺术和文化。而且必然注重艺术创新,拼创意,拼文化。它能够包容夸张的、写实的、抽象的、写意的等各种艺术形式。无论哪一种表现形式,只要能真正展示玉雕的时代性和创作者的思想性,都可采用。关键是突出中国文化的力量,时代创意的高度,也就是突出“人”的核心价值,并确立当代玉雕新的审美导向。因为时代需要的是具有当代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艺术表现和个性语言的全新玉雕,同时需要玉雕产业的模式创新,以此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接受和享受玉雕功能、艺术和文化。玉雕艺术品更多消费群体来源于大众,小而精的玉雕形式,将会是之后玉雕发展的趋势。不仅从玉石材料运用上控制了创作成本,让大众能接受。也从工艺上使雕刻技法越发精湛,雕刻精细化,突出玉雕的个性化。
作为玉雕创作者,就市场而言,在行情不景气的情况下,不是被动的主动出击四处奔走销售产品,不是为了能卖掉产品而制作一些毫无价值的玉雕工艺品。而是要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提高技艺,如何赋予作品更强烈的艺术思想。过去往往简单地将工艺的好坏作为评价和收藏的观念会发生更大的改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玉器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使玉器收藏向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转变。
我认为将玉雕工作提升为玉雕创作,在表现手艺的同时给作品注入新的内涵,从一件“活儿”提升为一件艺术品,也从工艺上使雕刻技法越发精湛,雕刻精细化,突出玉雕的个性化。做价格适中,又有趣的作品,是今后玉雕行业发展的趋势。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